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找找臨床心理師 ~ 高雄義大醫院精神科、減重中心                  沈淑貞 臨床心理師 專長領域 身心壓力評估與治療 生理回饋治療 飲食行為障礙評估與治療 員工心理衛生 臨床心理師可提供專業服務的領域相當廣泛,我在義大醫院服務的對象包含一般精神科個案、減重手術個案、以及院內員工,常見的工作安排如下: am 9:00 減重手術個案心理治療   這個個案接受減重手術已近一年,減重成效良好,但最近因為工作問題而心情差、易怒、睡不好、常吃宵夜,在發現自己的情緒狀況已影響家人且擔心復胖後,幾星期以前主動向我尋求協助。經過評估,建議個案同時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這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學習控制情緒及想吃的衝動。     am 10:30 暴食症個案心理治療 算算時間,這個個案接受治療滿一年了,從每星期至少5次短時間內失控的吃進大量食物、每天催吐至少2次,到現在控制自己飲食行為的能力明顯增加了,本來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都沒再暴食及催吐,但最近遇到壓力,這一星期有一次在吃下較多的食物後因為感到胃脹而催吐。我們討論著暴食行為的前因後果,以及討論個案在這段時間有好幾次控制暴食衝動的成功經驗。 am 11:50 減重中心個管師轉介個案 個管師說有個接受減重手術後才二個月的個案因為沒有按照營養師的建議選擇適合目前階段的食物,出現胃部不適而住院。個管師進一步瞭解個案的狀況,發現個案似乎無法接受術後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不能吃固體或較刺激性的食物,然而這是個管師術前必定會告知的注意事項。通常「知道」是一回事,有些個案自己去經歷時才發現要「做到」有多難。接下來,我要安排時間去病房和他談談。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由醫師轉介臨床心理師作心理治療。 pm 2:00 憂鬱症與焦慮症個案身心壓力評估 這個個案有常見的心悸、呼吸急促、暴飲暴食、便秘、胃酸過多、胃潰瘍、全身肌肉緊繃、耳鳴、煩躁、焦慮等身心壓力症狀,急性子、追求完美的個性也讓他難以放鬆、經常加班數小時、回家後仍不斷想工作的事。從生理回饋的評估也發現個案在壓力作業期間,心跳速率、呼吸速率、肌肉緊繃度等生理指標的數值都升高,而且在壓力作業結束後仍然無法降低至休息狀態下的數值,在引導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社會新鮮人先修班 文/王榮春 心理學博士 採訪/王韻齡臨床心理師 Q1:在準備踏入職場前,我如何從學生的角色轉換為工作的角色?我可以先做哪些 準備? 學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步調,學自己比較想學的事。但是踏入 職場的工作者,往往要配合公司的步調,完成被要求的事。因此,當你成為一個 職場工作者之後,要對你的公司與工作負責,要在一定的時間,善用一定的資源 ,和一群你無法決定是否喜歡與其共事的伙伴,做出一定的績效。 因此在踏入職場前,一定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先讓自己過正常作息的生 活,練習要求自己去配合團隊(或)別人。嘗試從周遭或社會找到幾個既存的問 題,並動腦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建議社會新鮮人可以在投入職場的前一週,配合上班族的作息,搭捷運、騎 機車和他們一起上班、吃中餐、下班。當上班族進辦公室時,你可以找(未來即 將上班地點,如果你已經找到工作)附近的咖啡館、便利商店坐坐,一方面可以 整理自己的想法或看看書,二方面可以聽聽旁邊的上班族,都在聊些什麼。晚餐 時間,可以找已經在職場上班的前輩餐敘(如果是未來要服務公司的同仁就更棒 了),問問他們你心中好奇、擔心的問題,也請他們給你一些建議。 如果口袋還有些錢,也可以為自己添購一些進入職場後需要的服裝行頭或文 具設備,週末或週日到大自然走走動動流流汗。讓自己有個活力滿滿的身心狀況 ,迎接未來的職場挑戰 。 Q2:在踏入職場後,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踏入職場後,最重要的事情有二。一是不要給公司帶來麻煩;二是可以主動幫助同事(公司)解決問題。 不給公司帶來麻煩,表示踏入職場後,要儘速瞭解組織的運作方式與文化,熟悉執行任務的方法與工具,瞭解組織對外提供的服務與產品。主要的努力,就是要讓自己盡快發揮自己的專業,進而對組織產生實質的貢獻。 因此當組織有安排任何教育訓練時,應該期許自己儘速上手。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應該勇於舉手,將問題搞清楚。如果公司有新人輔導員制度(或有認識學長姐或朋友),應該善用這些人際資源,詢問一些自己不方便向部門主管或同仁詢問的問題,或請他們協助讓你盡快適應這個環境。 此外,你也可以多參與社團、讀書會…相關活動,透過這些非正式組織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走 進 園 藝 世 界 , 體 會 幸 福 人 生 淺談園藝療癒 文/張明偉 臨床心理師 採訪者/王淳慧心理師 Q : 何謂園藝療法?它的理念及原則為何?這些活動對於人們有哪方面的療癒效果? A : 一般人對園藝專業的印象可能停留在種植蔬果與觀賞植物,以植物本身為主,而 園藝治療的對象卻是人,會強調人與植物的互動,強調植物帶給人的改變。 「園藝治療」顧名思義是受訓的專業人員運用植物素材針對具有臨床目標的人 (如,有疾病、受傷後的復健需求,或欲增進生活品質、人際互動與培養休閒娛 樂的人)來進行治療。「美國園藝治療學會」對「園藝治療」定義為「利用植物 與園藝活動來達到身、心、精神上的健康。」園藝治療主要可以分成四大類:園 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治療性園藝(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職業性園藝(Vocational Horticulture)、社交性園藝(Social Horticulture) 。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的目標在於從疾病或傷害恢復 。治療性園藝(Therapeutic Horticulture)的目標在於增進生活品質與幸福感 。職業性園藝(Vocational Horticulture)的目標在於增進職業功能。社交性 園藝(Social Horticulture)的目標在於增進社交互動與培養休閒娛樂。 我與我的草頭娃娃:藉由裝飾自己的草頭娃娃,找到自 己與植物的連結,每個草頭娃娃都自己 個人的特色。 園藝治療的治療原理,主要透過人與植物素材的互動,透過視、聽、嗅 、味、觸五感的刺激,協助人們將內在的世界與外在的環境相連,從大自然 生生不息之變化中得到啟發,在帶領的過程中,更值得運用心理治療的原理 ,包括行為、認知與動力的技巧,或團體治療的療效因子概念,使人們獲得 支持、領悟、賦能、增進自我效能、改善自我意念、加強自信等對自我感的 正向促進成效。甚至可以和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結合連結人與自然 的關係、利用植物較短的生命週期和繁衍的歷程來做為存在心理治療的媒材 。 園藝治療目前運用的對象包含失智老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學習正念,享受生活 文/劉銘雄 臨床心理師      邀稿/凃冠宇心理師          門診裡有位楊小姐(化名)她對自己的工作表現要求很高,期待沒有任何失誤,下班後經常苦惱著工作的事。楊小姐的工作定期要舉辧一些大型活動,需要與同事一起來完成,她常常擔心同事沒有完成進度(事實上部分同事也真的不太有責任感) 。 楊小姐臨睡前常想著尚未完成的公事,大腦過度警覺造成入睡困難,至今失眠已有七、八年。近期她還感到頭暈、心跳快、呼吸喘不過氣。          初次會談後,楊小姐信任臨床心理師的建議,回家後先從呼吸的改變練習起,透過每次會談時的練習和調整,楊小姐漸漸學會腹式呼吸的放鬆技巧。同時在會談中她也和心理師討論自己對工作表現的想法,例如「我不能接受任何一點失誤」、「每一個環節都要控制」,並注意到這些想法讓她感到焦慮,身體常感到肩頸酸痛、腸胃不舒服、喘不過氣,因為觀察到這些想法帶給她的情緒及身體反應,在和心理師討論後進而能「放下」這些想法。此外,楊小姐每天下班後選擇在音樂的陪伴下快走三十分鐘,專注在身體的感覺及四週景物的變,也用看電視或其他家事活動取代原本拿來擔憂工作的時間。經過五次心理治療,楊小姐的失眠、焦慮情緒即有明顯地改善。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不管在任何年齡層,各有苦惱的問題,一般民眾要如何適應壓力,不被壓力打敗呢?若說有一種調適方法可以自行學習,持之以恆地練習,就能帶來不錯效果的,我的推薦是「正念減壓療法」。         在上述的心理治療歷程中,心理師採取的即是正念減壓療法的方式。正念減壓療法是美國麻州大學附設醫院的喬∙卡巴金博士在三十多年前開創的團體課程,用以處理當時美國民眾的壓力、疼痛、慢性病等問題。「 正念 」是指保持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大部分的人常煩惱過去、擔憂未來,很少活在當下。例如,楊小姐可能從活動前一個月,就對活動的成敗牽腸掛肚,干擾當下的生活。「正念」強調接納的態度,接納人事物原本的樣貌,理解某些同事可能會忘記交辦的事,不需要對此感到生氣或失望,也不需要把所有活動相關的工作都攬在身上。         家庭生活、工作壓力或社會新聞事件等等,有時會讓人產生害怕、憤怒、哀傷等負向情緒,這時
關於心理學的美好生活提案~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40期秋季號 在一連串的喧囂與不忍之中 請照顧你/妳自己 文/鄭焯茹 臨床心理師  邀稿/蔡容君 心理師         近來,在我們共同生活的日常環境當中,出現了一些令人感到錯愕、不解,甚或不知所措的「災難性」訊息,例如:捷運傷人事件、空難事件、氣爆事件、塵爆事件等。         在透過各種管道獲悉「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們可能會驚訝於究竟發生什麼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是否有人受到波及?受波及的人傷勢如何?而進一步地試圖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訊息。看著、聽著不斷更新或重覆播放的新聞與談論,我們的心思似乎也隨之有了起伏,可能經驗到如臨場者般的驚慌失措、恐懼、害怕與無助,也可能感受到對傷者的心疼與不捨,想到傷者所遭受的對待,甚至會落下心疼的眼淚或氣憤於「肇事者」的所作所為。         也就是說,我們原本平靜、安穩的生活步調,在此過程中,興起了波瀾。接著,我們也可能發現到,有股莫名、不由自主的「急切性」,想要知道更多該事件發生的細節、他人如何論述此事件、而此事件又是如何被處理…等等相關訊息。隨著瞭解到更詳盡的相關資訊,我們與該事件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靠近,彷彿被捲入其中般的,覺得自己越來越能夠切身的感受到傷者或其家屬所面臨到的種種可能處境,例如:事件發生當時的驚慌、無助與恐懼、復原歷程的艱辛與困難、家人朋友的悲傷與不捨等;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可能讓我們對生命或日常世界產生了另一番理解方式。         換句話說,在重大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我們透過許多方式,越來越清晰化事件發生的始末與影響性,且透過相關訊息的傳遞與接收歷程,我們很自然地產生了一些宛若置身於相同處境下的經驗與感受,在此狀態下,我們也開始對原本用來設想與認識生命及日常世界的方式產生困惑,如:不知該如何去理解這些事件的發生、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保護自身安全、對於所處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否應該調整等,這些隨著事件發生而流竄出的想法與感受,如此真實的,正在影響著我們與他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讓我們不得不提高警覺或是加強防護可能面臨到的危險性。         然而,當我們試著將目光暫時從該事件的衝擊性移開,慢慢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事件發生後所隨之而來的種種感觸與領悟時,也許我們會驚覺到自己此時此刻所擁有

臨床心理師就是心理醫師嗎?~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

蝴蝶飛訊 2015 no.39 夏 Clinical Psychologist Newsletter│ 16 問問心理師 撰文者 /麻筱涵 臨床心理師   Q:臨床心理師就是心理醫師嗎 ? A: 電影情節裡在談論精神疾患時,耳邊總免不了縈繞著「心理醫師」,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心理醫師去哪兒找呢?事實上,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中,並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而是在職業分為「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兩者在電影情境的包裝下,容易使得民眾感到混淆。「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在訓練養成之路是有所不同的, 有別於精神科醫師扮演著診斷與開藥的角色,臨床心理師主要的核心範疇在於「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 Q:如何才能成為臨床心理師呢? A: 自 2001 年心理師法在台灣立法通過之後,隨即開啟了臨床心理師的七年養成計畫(大學四年+研究所至少三年),在具備臨床心理師考試資格的路上,除了需要大學四年基礎紮根外,還需擠進研究所的窄門,歷經至少三年的磨練(含一年的全職實習),修習 966 核心課程(心理病理學相關課程九學分、心理衡鑑相關課程六學分及心理治療相關課程六學分),一路過關斬將,才終於拿到了具備考試資格的入場卷;最後在國家考場一陣廝殺後,經高等考試,取得臨床心理師執照,這才正式踏入了臨床心理師的職場生涯。 Q:心理衡鑑就是所謂的心理測驗嗎?有什麼不一樣呢? A: 心理衡鑑 ≠ 心理測驗。心理衡鑑意旨為「在臨床實務上,回應轉介問題及協助作為決策與判斷的歷程。」,臨床心理師需要運用心理計量工具與方法蒐集資料,整合分析,並形成問題假設,再歸納總結,形成個案概念化,其目的在於:瞭解個案目前的心理狀態、人格特質、認知功能及行為等;可視為一個問題解決的歷程,而心理測驗則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用來協助蒐集相關資料的工具之一。 Q:什麼時候,我可以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臨床心理師可以提供民眾哪些服務? A: 對於那些求助於臨床心理師的人,並非意味著他們就是「神經病」,對於他們而言,這是撕不掉的污名標籤。在我們現今社會的風氣文化之下,對於心理諮商或治療,仍不是完全處於一個開放接納的態度,多少還是顯得有些顧忌又難以啟齒, 其實心理健康就如同感冒頭痛至醫院就診般,面臨困擾,尋求專業協助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臨床心理師在災難中的協助角色~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號

臨床心理師在災難中的協助角色 撰文者/楊士毅 臨床心理師  邀稿者 /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您也許不認識臨床心理師,但當重大災難發生時,臨床心理師可能會是您可依靠的對象! 在去年復興澎湖空難後,眾多失喪的親人集中在菊島福園殯儀館,阿英為喪子而哭,有宗教人士阿勉主動上前,用力地安慰、力勸,但阿英卻哭得更大聲,一面大聲說著:「不是這樣,他很愛漂亮!」,於是旁邊一樣熱心的宗教人士跑來心理諮商站,要求心理師去協助安慰,當臨床心理師靠近後,聽到的是那宗教人士阿勉說:「您不要為孩子難過、要祝福她阿,因為妳兒子去西方極樂世界了!」,就這樣阿英哭得更猛;於是心理師看懂後請阿勉先停一下並說:「不要再勸了,讓阿英靜一下。」,阿英停了爭論,哭喊也停了,不到一分鐘阿英就請身旁親人繼續處理後事,說要請化妝師給孩子一個漂亮的腿。 在這過程裡,阿英處在傷慟中,難以承受的傷慟,需要的只是靜靜的陪伴允許其哭泣問天、設想美化,其實並不是要找個意義來哄著自己狂亂的心,任何安慰、理性的話,在此不過節外生枝,於是心理師中斷旁人熱心的勸勉,讓傷慟的心自在暫歇。 在大型災難招魂的現場,往往場面哀戚,哭嚎震耳,連招魂擲筊都要排隊;阿豪夫婦一家要招回三位親人,每擲一筊就大喊快回來,第一位擲兩筊就有回應,第二位擲五筊總算有回應,眼看阿豪夫婦一口好長的嘆息,說話已變沙啞;這時禮儀公司的人勸說要更誠心一點,阿豪夫婦倒抽一口氣有些壓力,繼續大喊與擲筊,擲了七筊都無回應;阿豪夫婦倆氣餒累了,但又焦急、想停又不敢停,因為後面的人等著擲筊;陪同的心理師說:「加油!你們已經很努力了,一定會有的!」,阿豪夫婦繼續擲了三筊,總算擲到了,三位親人可以帶回了,兩人才安心下來。 這哀戚又焦急的空間裡,面對的是魂魄帶不回的壓力,擲不到筊是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們需要的並不是「再誠心一點 ! 」這類更有壓力的話,而是需要和內在信心互有共鳴的話,就是肯定要把親人招回的內在信念與使命。 阿蕊是墬機地點的災民,災難之時家前的庭院擺滿大體,從那一夜起,她變得話多、困難睡著、緊繃很難放鬆,先生說:「過去了就過去了,怎麼還在緊張呢?」,阿蕊回頭說:「先生就是感受不到自己的緊張。」臨床心理師和社工師透過描述感受,試著貼近阿蕊的心情,讓阿蕊覺得自己的感覺似乎有人懂,練習放鬆技巧,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 文/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代的資訊傳遞便捷,只要打開電視,地震、空難、火災、工傷、氣爆、搶劫、性侵或謀殺...等災難危機層出不窮,直接經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或倖存者),約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然而非直接經歷創傷的其他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問題一:什麼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看到別人受苦,很自然的,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想去關切受害者,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幫忙的,這是人性很美好的部份。 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過度的去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部分的人會產生如同經歷創傷般相似的負向情緒反應,當這些負向的感受開始干擾原本的生活時,就如同被捲入受創傷的痛苦漩渦之中,小心!這是替代性創傷。 問題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 1.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的創傷。 2.頻繁接觸受害者的助人者,例如:社工人員、心理治療師、志工,此外,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殯葬業者和新聞工作者,親臨創傷現場,也容易發生。 3.雖未直接接觸到創傷現場或受害者,但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網路,不斷接收到創傷事故的訊息,當個人心理上具脆弱性,像是幼兒、青少年、具焦慮或憂鬱等心理疾患病史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經歷過創傷者、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等,都是需要留心的。 問題三:如何辨識替代性創傷? 小孩可能突然出現哭鬧、不快樂、緊張、噩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反應,在遊戲和繪畫中可能反覆出現死亡或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則可能突然的出現悲傷痛苦、過度緊張、不安、無助、害怕、混亂、易怒、不知所措、悲觀、失眠、噩夢、人際退縮等。 問題四: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替代性創傷時,該怎麼辦呢? 發現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症候群時,試著轉移注意力,減少接觸創傷相關的訊息,可以試著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像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去旅行,或是安排規律的運動,可以的話,找親近信任的人,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做是陪伴和傾聽,不需要迴避談論創傷相關議題。如果是幼兒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