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8期春季號-1:「衛福部閃亮新人獎」得主Part 2 桃園療養院 謝文菁臨床心理師專訪


圖片出處:https://www.vebofiera.com/
採訪者/ 洪怡婷臨床心理師
受訪者/ 謝文菁臨床心理師

這一期很榮幸可以邀請到衛福部優良醫事人員閃亮新人獎得主 謝文菁臨床心理師來談談她的執業經驗。

1:可以請您跟讀者介紹一下您的「臨床心理師」的經歷。 

從學校畢業後最先接觸的臨床工作是在綜合醫院的神經內科擔任臨床心理師,主要的工作
內容是從事失智症評估,那時候接觸最多的個案就是老人和成人,而我對失智症的專業知
識、臨床經驗及興趣也是在那個時候培養出來的。在神內工作的半年期間,除了評估老人
個案之外,更常要面對的是家屬的照護壓力,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往往因為全天候的照顧陪
伴、身分角色的轉換衝擊、親友的質疑或指責等因素而衍伸許多情緒困擾,除了提供家屬
相關衛教之外,我也能體會家屬面對摯親摯愛逐漸退化的無力,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專業能
力十分有限。在神經內科的日子很短暫,就轉換到桃園療養院工作,至今已有四年時間。
在精神專科醫院工作,所接觸的工作內容很多元,除了過去熟悉的老人與成人的心理衡鑑
評估、心理治療之外,也接觸到兒童、司法、成癮戒治、社區衛生教育等領域,所以接觸
到的個案層面相當廣泛。然而,在這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司法鑑定評估,或許是因為我很
喜歡看犯罪、推理相關的小說或節目,透過司法鑑定評估,我可以直接的去面對犯罪加害
人,並透過評估工具去瞭解個案的人格特質、精神症狀,以釐清犯罪當下的精神狀態與心
理歷程,這比精神症狀的評估更具挑戰性,也由於這份工作內容的多樣性和高挑戰性,讓
我不知不覺地度過了四年的臨床實務工作。

2:衛福部每年會針對表現優良的醫事人員進行表揚,可以請您分享一下你獲得閃亮新人
      獎的感想嗎? 

閃亮新人獎是頒發給衛服部部立醫院中工作年資少於三年的所有從業人員,在得知被提名
並獲獎時,非常感謝主管與院內長官對自己的肯定,也希望藉由這樣的肯定來勉勵自己,
除了在專業方面能更加精進之外,亦不要忘記當初決定從事臨床工作的那份熱情。

3:您可以對未來有興趣從事臨床心裡工作的後輩給予一些建議嗎?

最初雖然在一個懵懂不知的狀況下進入心理系就讀,但在老師的教導下開啟我對心理學的
興趣,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的發現學習心理學讓我可以更加瞭解、覺察自己的內在
狀態,再透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來幫助自己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壓力,先撇開臨床心
理師的職稱,這樣的學習和養成過程對每個有興趣鑽研心理學的人都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然而,在目前的就業職場中,臨床心理師已處在飽和的階段,未來有志從事臨床的人在離
開學校到進入職場工作可能會經歷一段漫長的等待期,在這段期間難免會產生的挫
折、自我懷疑等感受,這時或許可以藉由所學到的知識技能來給自己正向鼓勵,勇敢面對
求職過程的壓力。然在進入職場之後也是一大挑戰,因為醫院職場環境與在學校所認知、
理解到的工作情境會有些落差,須要花時間和力氣去磨合、調整,才能在自己的理想期待
與現實環境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4:以一個臨床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您會想要提供讀者大眾哪些心理衛生相關資訊?

    在過去,多數人對於精神疾病、精神科普遍存在一些汙名化或刻板印象,而現在因政府民  
    間機構一直推廣心理健康的概念,民眾也漸漸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再加上媒體、
    路訊息傳遞迅速,所以大眾對於到精神醫療就診的接受度提高,亦會自行上網搜尋相關
    息。不過,由於網路訊息繁多、真假難分,為避免民眾誤解並延誤就醫時機,建議有需
    的民眾可至身心診所、醫院的精神科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獲取較正確的醫療觀念。現
    的精神醫療機構除了處理精神疾病之外,還提供情緒管理、壓力調適、失眠評估、放鬆
    練、疾病衛教、藥物和酒精成癮戒治、親職教養或婚姻諮詢、社交技巧訓練等服務,若
    上述困擾的民眾也可前往尋求協助,為自己的煩惱找到另一個出路。
    



受訪者: 
謝文菁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桃園療養院 臨床心理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臨床心理師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臨床心理師蝴蝶飛訊39期夏季刊~

替代性創傷-捲入痛苦的漩渦 文/孫莉晴 臨床心理師 現代的資訊傳遞便捷,只要打開電視,地震、空難、火災、工傷、氣爆、搶劫、性侵或謀殺...等災難危機層出不窮,直接經驗創傷事件的受害者(或倖存者),約有3%-58%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然而非直接經歷創傷的其他人,透過直接與受害者互動,或長期暴露在創傷的資訊下,也有可能出現類似創傷後的壓力反應,稱為替代性創傷症(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問題一:什麼是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看到別人受苦,很自然的,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想去關切受害者,看看有什麼事可以幫忙的,這是人性很美好的部份。 但若過於同理創傷痛苦,過度的去關心創傷事件的相關訊息,部分的人會產生如同經歷創傷般相似的負向情緒反應,當這些負向的感受開始干擾原本的生活時,就如同被捲入受創傷的痛苦漩渦之中,小心!這是替代性創傷。 問題二:什麼樣的人容易發生替代性創傷? 1.得知家人或其他關係親密的人遇到嚴重的創傷。 2.頻繁接觸受害者的助人者,例如:社工人員、心理治療師、志工,此外,救災一線的營救人員、醫護人員、殯葬業者和新聞工作者,親臨創傷現場,也容易發生。 3.雖未直接接觸到創傷現場或受害者,但是透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網路,不斷接收到創傷事故的訊息,當個人心理上具脆弱性,像是幼兒、青少年、具焦慮或憂鬱等心理疾患病史者、敏感或情緒豐富者、經歷過創傷者、具慢性病史者、老人等,都是需要留心的。 問題三:如何辨識替代性創傷? 小孩可能突然出現哭鬧、不快樂、緊張、噩夢等負向反應,也可能出現不符年齡的退化反應,在遊戲和繪畫中可能反覆出現死亡或創傷相關的內容。 大人則可能突然的出現悲傷痛苦、過度緊張、不安、無助、害怕、混亂、易怒、不知所措、悲觀、失眠、噩夢、人際退縮等。 問題四:發現自己或親友有替代性創傷時,該怎麼辦呢? 發現自己出現替代性創傷症候群時,試著轉移注意力,減少接觸創傷相關的訊息,可以試著投入一些其他的活動,像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去旅行,或是安排規律的運動,可以的話,找親近信任的人,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邊的人出現替代性創傷,可以做是陪伴和傾聽,不需要迴避談論創傷相關議題。如果是幼兒的照顧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44期秋季號-5 : 專訪 李慧芳臨床心理師

就心理治療所而言,台南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這裡的心理治療所不論是量或是質都很快速的發展中。這次訪問的是李慧芳心理治療所,它位於巷弄內,由李慧芳資深臨床心理師擔任所長,特別的是這治療所全由她一手包辨,在以下的訪問中,我們好奇著她如何兼顧複雜的行政和專業治療工作,以及她人生戲劇性的轉變。 問題一、想請您介紹一下您自己以及成立治療所的起源。        我是國立中正大學心理所畢業的,一直以來,可能是生長環境家本身特質的影響,我從小對於熱愛心理學跟對於心理助人工作有很大的興趣,我很清楚我甚麼都不會,只有心理學跟心理治療是我的專長,自 93 年碩士畢業後,在職場上工作約五年的時間,自實習的時候就是待在醫學中心,深刻體驗醫療環境其實非常的操忙,要專心做心理治療並不容易, 93 年在考取心理師國家執照以後,先待過精神科診所做自費心理治療項目半年,工作歷程中,我感覺自費心理治療相當的貼近我自己的興趣,但當時可能台南的社會風氣,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不高,我也太缺乏經驗跟見識,無人督導帶領之下,精神科診所也因為營運考量,最後開始要求要做很多健保項目,我感覺又開始變得無法專心在心理治療上,因此選擇了回到醫院希望能夠給自己選擇能夠穩定收入的工作,但情況仍舊重複發生了,健保的議題以及醫院營運的問題仍存在,又開始感覺到這些困境,就算醫院領固定薪,專業也無法實踐,心裡也不得安穩,觀察以目前台灣的情況來講,短期是不可能改變的,一直鑽研心理學的我,不甘於只是在醫院淪為一個心理測驗技師,我覺得倦怠感太重了 ! 所以我決心脫離健保廉價壓榨的日子,加上我對於心理學仍舊有求知慾望,覺得自己讀得不夠,所以考量自己規劃,想攻讀博班,但我知道攻讀博班則無法勝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所以我跟丈夫商量可以讓我一邊開業,一邊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我已經取得博士資格候選人,現在只剩下博士論文的產出,所以大致上這些年還算是過的去的。 問題二、在您心理師執業的生涯中,有遇過什麼印象中最有趣及最困難的例子嗎?      太多了,治療所的案例,永遠比在醫院所面臨的更鮮血淋漓,有的花治療費希望獲得我的情感關係跟愛的,希望我能夠支持他 ( 她 ) 的、或在諮商是企圖操控我傷害自己結束生命的 .......... ,各式各樣的人格特質都不少,每次問題出現都是一個挑戰,而且不同的是,自己永遠是焦點

《心理誌》第60期–3:司法心理系列-圍牆裡的心理師

受訪者:法務部矯正署矯正醫療組及毒癮戒治科 彭瑋寧 臨床 心理師 採訪 / 撰稿: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蔡昀臻臨床心理師 校稿   :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詹雅雯 助理教授   Image by Ichigo121212 from Pixabay Q :當初是什麼契機開始投入矯正機構/犯罪心理的工作? 我 小時候很喜歡看 X 檔案,內容包含很多的犯罪或科幻元素,當時的 我就對於人為什麼會犯錯、犯罪心理,或要是解開謎底很感興趣。後來到醫院實習,訓練以協助精神病患者為主,可是我認為 心理工作並不是只針對精神病患者,而是所有心理狀況 。恰巧就讀之學校邀請觀護人到校招募,有機會到法院帶活動,當時發覺犯罪者的社會功能與適應都是心理工作可以介入的部分,從心理病理的角度來看,犯罪可能也受到心理發展困難的影響,但卻沒有心理師在矯正機構內協助這群人。所以剛畢業,同學們在投各家醫院履歷時,我就 決定到矯正機構工作。   Q :進到矯正機構工作,一開始心情是什麼、有沒有哪些符合自己的想像,又有哪些與自己想像不同。   在心理專業方面,當時我們心理專業所學,大多是基於醫院或精神科的架構,以前與精神病患者會談的時候,有些患者的思考或反應可能受疾病影響而較緩慢,不 過 收容人的精神狀態跟思考相對而言較為流暢,能夠穩定接受評估或接受長期心理治療。但其實初期大家都不太知道能夠針對收容人提供什麼樣的處遇, 所以大家只能邊翻文獻,邊找看看可以做什麼樣的評估。記得當時的我先從班達開始,反正做班達不會錯啦(笑)!還有羅夏克、魏氏智力等,然後 … 就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測驗了,我們帶著學校裡的知識架構裡去認識個案,大家都像在盤古開天一樣摸索,後來接觸個案的經驗才逐漸認識收容人對心理治療的需求。     在醫院做治療的時候,好像會有明確的衡鑑或治療目標,要處理的問題也有相對清楚的方向。回到矯正機構場域,多數的人可能會認為心理治療就是要來解決問題,像是毒品犯來做治療,就會預設目標就是要戒毒,性侵加害者來做治療,目標也是不要再犯,而收容人也知道自己入獄的原因,甚至知道心理治療會影響假釋,所以會在心理師面前會反覆表示他不會再犯。 然而心理治療是以個案為主,我們更著重的是他這個人,從個案來談時所述的表面問題,在心理治療中,讓個案對自我有更多認識,進而對問題有不同覺知, 同時也能